- 发布日期:2025-05-21 10:02 点击次数:189
2025年5月17日,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一席话震动全球科技圈:“未来不会再对中国推出Hopper系列芯片。”这一表态,终结了此前“特供版”H20芯片的挣扎——这款为绕开美国禁令而性能缩水80%的产品,最终仍被华盛顿“掐断”对华出口,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,不会再有阉割版芯片了。
消息一出,网友调侃:“中国可以从中东采购,性能一样,型号、参数等,都一样!”
作为全球AI芯片霸主,英伟达曾凭借高算力、CUDA生态优势“统治着”全球市场。2024年,其中国区营收高达170亿美元,占全球13%。黄仁勋多次强调“中国市场不可替代”,甚至在上海筹建研发中心以贴近需求。
然而,美国政策步步紧逼:从禁售A100/H100,到阉割版A800/H800,再到如今连H20也被封杀,英伟达的“合规游戏”彻底玩不转。一些外媒表示:此举将导致英伟达损失55亿美元,数据中心收入骤降9%,因为美国并不是唯一选择,为什么?
被美方视为“安全”的H20芯片,性能仅剩H100的20%,禁用张量核心且无法集群扩展。而中国AI企业早已不满足于此——华为昇腾910C、寒武纪MLUarch04等国产芯片,单卡算力已超越H20,集群性能更对标英伟达旗舰。例如华为Cloud Matrix 384集群,计算能力比英伟达NVL72高67%,内存容量超3倍。黄仁勋不得不承认:“中国AI市场将达500亿美元,错失它是巨大损失。”
美国禁令最直接的后果,是倒逼中国AI产业链“去英伟达化”,2024年,中国GPU自给率已从四年前的不足10%跃升至34%,预计2027年将达82%。华为、寒武纪、海光信息等企业,正以“算力集群”突围:通过高速互联技术,将数百枚中端芯片并联,用规模弥补单卡性能差距。这种“蚂蚁雄兵”战术,让国产系统在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时,效率不输英伟达顶级产品。
生态方面,过去英伟达CUDA平台如同AI领域的“Windows系统”,让开发者形成路径依赖。但如今,华为昇腾推出CANN异构计算架构,寒武纪搭建了开源工具链,国产框架已支持主流国产芯片。国内不少大厂反馈,迁移至国产平台的成本,正从“难以承受”降至“可接受范围”。
国产芯片并非高枕无忧。最棘手的是制造环节:台积电、三星受美国施压,已停止为中国企业代工14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。中企虽能量产14nm,但良率仅70%左右,远低于行业95%的标准。这意味着,国产AI芯片不得不以“落后一代”的工艺,追赶英伟达的制程优势。
不过,AI芯片的特殊性提供了转机。与手机芯片追求极致能效不同,AI训练更依赖算法优化与集群效率。华为昇腾910C采用成熟工艺,虽落后于英伟达5nm的H100,但通过架构创新,推理性能反而接近后者。正如专家所言:“算力战争不是纳米数字游戏,而是系统工程较量。”
英伟达一边游说美国政府放宽限制,一边加速布局中东、东南亚市场;中国则通过稀土反制与国产替代“双线反击”。这场博弈没有赢家——英伟达失去增长最快的市场,美国企业因稀土断供威胁而恐慌,而中国芯片产业在压力下被迫“换轨超车”。
黄仁勋的“断供宣言”,或许标志着旧秩序的终结。当华为昇腾集群开始批量交付,当寒武纪芯片进入智算中心,当中国自研框架训练出比肩GPT-4的模型,甚至所需要的算力更低,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传递:AI芯片的战场,美国不再是唯一选择。